2025哈爾濱馬拉松賽場,一則護士奪冠后的采訪意外沖上熱搜——全職護士張水華以2小時35分27秒蟬聯女子國內組冠軍,賽后卻對著鏡頭喊話領導:“我不要特殊假期,只希望能支持周末調休。領導說比賽是我個人愛好,得自己跟同事調班,同事愿意就去,不愿意就別去。我拿第一,就是想證明自己,盼領導能支持我。”
這番話像一顆石子投入輿論池,評論區瞬間“炸開鍋”,不同立場的聲音激烈碰撞,甚至連醫護同行都分成了兩派。
一、一派共情:“調休不是要特權,護士也該有自己的愛好”
不少網友,尤其是職場打工人,對張水華的訴求表示理解。在他們看來,張水華的核心訴求并非“搞特殊”,而是“正常調休權”——她沒有要求領導額外批假,只是希望周末調休能得到支持,而非完全依賴同事“人情換班”。
“能在全職護士的高強度工作之余,把馬拉松練到全國冠軍水平,背后得擠多少休息時間?”有網友留言,“護士也是人,不是只有‘醫護’這一個身份,憑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愛好?她沒耽誤工作,只是想讓調休更順暢,這很合理。”
還有人提到,張水華的成績本身是“正能量”——用業余時間突破自我,甚至為城市爭光,領導若能適當支持,不僅是尊重個人需求,也是對員工積極生活態度的認可,反而能提升團隊凝聚力。
二、更多爭議:“看似求支持,實則讓同事買單”
但評論區的主流聲音,尤其是醫護同行的反饋,卻充滿了無奈與反對。有護士網友詳細解釋了行業輪班的特殊性,點破了“周末調休”背后的隱性問題:“護士的班不是簡單的‘三班倒’,一天可能有8點、12點、凌晨4點等五六個班次,工作內容交叉配合,一個完整輪休周期要9-12天,一周7天根本排不滿,沒人能保證每周周末休息。”
在這種輪班制度下,張水華想要“周末調休”,意味著必須有同事替她頂班——而頂班的人,往往是原本該周末休息的同事。“大家的周末都是熬完夜班、連軸轉后‘輪’來的,不是憑空來的。幫你是人情,不幫是本分,沒人愿意總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去成全別人的愛好。”一位護士留言道,“她喊領導支持,看似是跟領導溝通,實則把壓力轉嫁給了同事——領導若‘支持’,最后還得同事來填班的窟窿,這不是‘背刺’同事是什么?”
更有人直言,張水華的表述忽略了同事的付出:“只提自己想調休,卻沒提怎么平衡同事的休息,聽起來像‘利己主義’,沒考慮到團隊輪班的整體性。”
三、爭議背后:“罵個人不如盯制度,醫護輪班不該‘透支’人”
除了對“個人訴求”的爭論,也有理性聲音將焦點轉向了問題的核心——醫護行業的輪班制度。有網友指出,與其糾結張水華“該不該提調休”,不如追問:“為什么護士連正常周末調休都要靠‘求領導’‘求同事’?”
“醫院輪班周期長、班次碎,很多護士連單休都保證不了,甚至偶爾要0休。”有業內人士透露,醫護人員不僅要應對頻繁值班,還要承受高強度工作壓力,長期處于“透支”狀態。“張水華的訴求只是一個縮影,本質是醫護人員‘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困境——行業性質特殊需要值班,但不能把人當成不用休息的機器。”
這些網友認為,真正該被關注的不是“張水華該不該調休”,而是“如何優化輪班制度,讓醫護人員的休息權有保障”。“如果制度能合理排班,讓每個人的調休都有章可循,不用靠同事‘人情換班’,也不用靠‘拿冠軍證明自己’來求領導支持,這種爭議根本不會發生。”
有人甚至提到行業人才流失問題:“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愿當護士,除了工作累,還有一個原因是‘連自己的時間都掌控不了’。只有制度先變得人性化,保障醫護人員的個體需求,才能留住更多人。”
如今,熱搜熱度雖在減退,但爭議留下的思考仍在——當一個人的合理訴求,需要建立在另一個人的“犧牲”上時,問題或許早已不是“個人該不該爭取”,而是“制度該如何兜底”。醫護人員的休息權,不該只靠“人情”維系,更不該靠“拿冠軍證明自己”來換取。
如需更多免費備考資料、免費核心母題、免費視頻課程等,請在應用市場搜索【希賽醫衛題庫】下載APP,或直接掃描下方小程序免下載先體驗,包含考前密押卷、經典母題、備考寶典、課程超市、每日一練、每周一測、考點練習、順序練習、智能出題、題型專練等功能~
課程名稱 | 有效期 | 課程價格 |
2026年執業護士資格全科課程班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執業護士資格全科進階班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執業護士資格無憂通關班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300元/全科 |
2026年執業護士資格題庫會員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關推薦:
執業護士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