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攤余成本法與市值法無絕對優劣,前者以穩定為代價隱藏風險,后者以透明為前提暴露波動。投資者需穿透估值方法表象,結合產品底層資產、流動性設計及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做出理性決策。
基金估值方法直接影響凈值波動與投資者體驗,攤余成本法與市值法作為兩大核心手段,在估值邏輯、風險特征及適用場景上存在本質差異。投資者需結合自身風險偏好、投資期限及市場環境,理性選擇估值方式。
一、攤余成本法
攤余成本法的核心邏輯是“持有到期,收益均攤”。其將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的票面利息及買入時的溢價/折價,按剩余期限平均攤銷至每日,計提收益時忽略市場價格波動。例如,某基金以95元購入面值100元、票面利率3%、剩余期限1年的債券,每日收益為(3元利息+5元折價收益)÷365天≈0.0219元,凈值曲線平滑如直線。
1、適用場景:
(1)封閉式產品:如定期開放債券基金,其資產到期日不晚于封閉期結束日,可確保“持有到期”假設成立。
(2)低風險偏好投資者:凈值波動極小,適合追求穩健收益、厭惡市場波動的群體。例如,某攤余成本法債基在2024年債市調整期,單日凈值波動不足0.01%,而市值法同類產品跌幅超1%。
(3)流動性受限市場:當債券交易不活躍或缺乏可靠市價時,攤余成本法可避免凈值虛高或虛低。
2、潛在風險:
(1)信用風險滯后暴露:若債券發行人違約,基金可能因未及時調整估值而掩蓋虧損。例如,2023年某攤余成本法貨幣基金因持倉債券違約,凈值虛高引發投資者集中贖回,最終被迫清算。
(2)市場利率風險:長期持有至到期策略可能錯失利率下行期的資本利得。
二、市值法
市值法直接采用市場交易價格或第三方估值(如中債估值)計算凈值,實時反映資產價值變化。例如,某債基持倉債券當日市價下跌2%,基金凈值同步反映該跌幅,投資者可立即感知風險。
1、適用場景:
(1)開放式基金:如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需每日披露凈值以支持申贖。2025年一季度,市值法債基平均換手率達120%,遠高于攤余成本法產品的30%,體現其流動性優勢。
(2)主動管理型產品:基金經理可通過調倉捕捉市場機會。例如,某市值法債基在2024年四季度債市反彈中,通過加倉高評級信用債,季度收益達3.2%,超越同類攤余成本法產品1.5個百分點。
(3)透明度要求高的投資者:市值法凈值波動直接揭示市場風險,促使投資者主動管理風險。例如,某權益類基金在2025年股市調整期,單日凈值跌幅超5%,但吸引長期投資者逆向加倉。
2、潛在挑戰:
(1)凈值波動加劇非理性交易:部分投資者因短期凈值下跌恐慌贖回,錯失后續反彈。
(2)估值準確性依賴市場環境:在流動性枯竭或極端行情下,市價可能偏離真實價值。例如,2022年某信用債因負面輿情暴跌,但后續違約概率未顯著上升,市值法估值導致基金凈值短期虛降。
三、監管導向與趨勢
監管層持續推動估值方法優化:
1、限制攤余成本法濫用:資管新規要求僅封閉式產品及符合條件的現金管理類工具可采用攤余成本法,遏制“偽凈值化”產品。
2、強化市值法透明度:要求開放式基金每日披露凈值,并同步披露前十大重倉股/債的市值變化。
3、引入“影子定價”機制:對攤余成本法產品,通過偏離度監控(如貨幣基金偏離度超過0.5%需調整)防范凈值虛高風險。
四、投資者選擇建議
1、風險偏好低、投資期限長:優先選擇攤余成本法封閉式債基,如某6個月定開債基年化收益3.8%,最大回撤僅0.2%。
2、風險偏好高、追求超額收益:配置市值法權益類或混合類基金,如某靈活配置型基金近3年年化收益12%,但最大回撤達25%。
3、關注估值方法切換風險:若攤余成本法產品轉型為市值法(如貨幣基金新規),需警惕凈值波動加劇。
相關推薦:
教材精講視頻課程、經典母題、歷年真題、模擬試卷、電子資料等,可掃碼沉浸式學習~
課程名稱 | 有效期 | 課程價格 |
2025年基金從業資格考試精講通關班![]()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198/科 |
2025年基金從業資格考試經典母題![]()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99/科 |
2025年基金從業資格考試題庫會員![]()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79/科 |
2025年基金從業資格考試押題救命班(考前500題)![]()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500/科 |
基金從業資格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