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藥物不良反應的處理需遵循“早期識別、快速干預、精準解毒、綜合支持”的原則。執業藥師需掌握各類毒物的代謝動力學特征,結合患者個體差異制定個體化方案。
在執業藥師考試中,《藥物毒理學》的核心考點之一是藥物不良反應的分類、機制及處理原則。藥物不良反應(ADR)是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反應,其嚴重程度從輕微不適到危及生命不等。本文結合臨床案例與藥理學原理,系統梳理常見不良反應類型及科學處理措施。
一、常見不良反應類型及機制
1、A型反應(量變型異常)
(1)特征:與劑量相關,發生率高但死亡率低,停藥后癥狀可逆。
(2)典型案例: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的耳毒性:藥物在耳蝸淋巴液中蓄積,損傷毛細胞,導致聽力下降甚至耳聾。
阿司匹林的胃腸道反應: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引發潰瘍和出血。
(3)機制:藥物劑量超過治療窗,直接損傷靶器官或干擾生理功能。
2、B型反應(質變型異常)
(1)特征:與劑量無關,發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常由免疫機制或遺傳因素引發。
(2)典型案例:
青霉素過敏性休克:藥物作為半抗原與血漿蛋白結合,激活IgE介導的速發型過敏反應,導致喉頭水腫、血壓驟降。
苯巴比妥的特異質反應:遺傳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患者使用后引發溶血性貧血。
(3)機制:藥物或代謝產物作為抗原觸發異常免疫應答,或因基因缺陷導致代謝異常。
3、C型反應(長期用藥反應)
(1)特征:潛伏期長,與藥物累積暴露相關,常見于抗腫瘤藥、免疫抑制劑等。
(2)典型案例:
環磷酰胺的膀胱癌風險:代謝產物丙烯醛損傷膀胱上皮細胞,長期使用增加致癌概率。
糖皮質激素的骨質疏松:抑制成骨細胞活性,加速骨鈣流失。
(3)機制:藥物持續干擾細胞增殖、分化或代謝過程。
二、科學處理措施
1、立即停藥,阻斷毒物吸收
口服中毒:神志清醒者立即催吐,隨后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或藥用炭懸液洗胃,腐蝕性藥物(如強酸、強堿)禁用此法。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衣物,用清水沖洗15-30分鐘,酸性毒物用2%碳酸氫鈉溶液中和,堿性毒物用2%醋酸溶液中和。
案例:某患者誤服對乙酰氨基酚過量,立即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物,并靜脈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劑),成功避免肝衰竭。
2、加速毒物排泄,減少體內蓄積
利尿:靜脈補液后使用呋塞米,促進毒物經腎臟排泄,需監測電解質平衡。
血液凈化:對嚴重中毒(如有機磷農藥、重金屬)采用血液透析或血漿置換。
案例:一例百草枯中毒患者,通過連續血液灌流治療,血藥濃度從50mg/L降至2mg/L,存活率顯著提高。
3、應用特效解毒劑,拮抗毒物作用
金屬中毒:依地酸鈣鈉(解鉛樂)用于鉛中毒,二巰丙醇用于砷、汞中毒。
有機磷中毒:阿托品解除M樣癥狀,解磷定恢復膽堿酯酶活性。
案例:某患者誤服有機磷農藥,聯合使用阿托品和解磷定,膽堿酯酶活性在4小時內恢復至正常值的60%。
4、對癥支持治療,維護器官功能
呼吸衰竭:機械通氣維持氧合,尼可剎米興奮呼吸中樞。
休克:補充血容量,使用多巴胺維持血壓,糖皮質激素減輕炎癥反應。
案例:一例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患者,立即皮下注射腎上腺素0.5mg,同時建立靜脈通道補液,10分鐘后血壓回升至正常范圍。
三、預防策略
1、用藥前評估:詳細詢問過敏史、家族史,監測肝腎功能,避免在G6PD缺乏患者中使用磺胺類藥物。
2、劑量個體化:老年人因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需將地高辛劑量減至常規量的1/2-1/3。
3、藥物相互作用監測:氟康唑可抑制華法林代謝,聯合使用時需將INR控制在2.0-3.0。
4、患者教育:強調“不自行增減劑量、不漏服、不突然停藥”,如糖皮質激素需逐步減量以避免反跳現象。
“希賽醫衛題庫”小程序內有考前密押卷、經典母題、備考寶典、課程超市、每日一練、每周一測、考點練習、順序練習、智能出題、題型專練等,考生可進行在線刷題,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進入小程序體驗!
相關推薦:
藥學職稱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